English

大考前夕的“社会调查”

1998-08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徐冰 我有话说

今年上学期结束前,山东省威海市威海二中高三一班的张鹏、张伟两名同学,从繁多的高考复习题中脱出身来,拿出一个星期天的时间,进行了一次以下岗职工为内容的社会调查。

威海二中是一座普通高中学校。在临近高考的冲刺阶段,这座中学何以作出此等“反常”举动呢?

一块干面包引发的故事

去年下半年的一天,一位叫韩冰的女生悄悄地向班主任说了这样一件事:她要把一块咬不动的干面包扔了,可同宿舍的一位姓刘的同学却把面包要了下来,想用开水泡着吃掉。班主任孙晓俊经询问,方知刘姓同学的家庭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,孙晓俊和几个老师便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资助。这件小事引起了孙晓俊和数学组几个老师的注意。以前,他们总认为,像威海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会有什么贫困生的。孙晓俊老师对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一一做了了解,发现有两位同学家境十分困难,家长曾有让他们退学的念头。

数学组的10位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,商议决定每人每月拿出20元钱,帮助这两位学生完成学业。教务处和办公室的老师知道后,也加入了进来,并建议学校免去了这两位同学的学费、宿费等费用。这两位同学不负老师们的殷切希望,在期末考试中成为班级的二、三名。

爱心助学基金的诞生

威海二中针对目前下岗职工较多这一社会现象,让每位班主任都深入了解一下各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。在此同时,威海二中向社会承诺,凡下岗职工子女的学杂费、生活费一律减免;对于生活特殊困难的学生,学校还给予生活补贴。

单靠老师们的捐助和学校有限的经费,是十分困难的。为了让这项工作形成制度,校领导与大家商量,决定在学校设立一项爱心助学基金。这一决定引起了师生和社会的热烈响应。师生们发起了“为了保证每位同学完成学业”的捐助活动,教师们捐款近万元。虽然学校明确表示不提倡学生捐款,但仍有许多学生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。

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。目前,爱心助学基金已达5万元。

学校里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,都卸下负担,轻装上阵了。

高考前夕的“社会教育”

在困难学生、家长的笑容里,在来自各方的赞扬声中,几位校领导却陷入了沉思。近年来,他们尝试着在这座高中学校里进行开放教育的改革。他们觉得,高中教育不能与社会现实脱节。高考升学率固然十分重要,但给高校送去的,应是合格的人才,而不仅仅是高分的考生。

从班主任们的反馈中,校领导得知,不少同学家庭困难怕丢人不愿说;一些同学对自己家庭的困难、父母的艰辛浑然不知;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下岗、家庭困难是无能的表现。学生们对社会的无知、对人情的冷漠,这难道学校教育没有责任吗?

几位校领导觉得,这是实施开放教育、让学生认识社会、了解人生的好机会。为此,威海二中决定,结合着对每一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详细摸底,搞一次以下岗职工和困难企业为对象的大型社会调查活动。

一些教师担心,高考日期已步步逼近,这个时候进行社会调查活动,会不会影响高考,并引起家长们的不满呢?

校长王淑信认为,这不但不会影响高考,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。

在学校里难以得到的认识

学生们的调查报告让老师们、特别是语文老师们为之感叹。

高一五班的王维真同学在市木材公司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,下岗职工不是弱者;高一四班的徐倩认为,部分职工的下岗现象是新旧体制交替的结果,目的是调整结构,人尽其才;梁欣欣同学由衷地说,全社会都应尊重、理解、关心下岗职工。

一百多位参加社会调查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看法: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、较高的文化素养,才能适应当前竞争的时代。同时,通过这次活动,一些同学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,班上学习成绩的佼佼者,大都出自困难家庭。

不少同学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表示,自己在这次下岗职工现象调查中,认识了社会、认识了人生、第一次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“我要发奋读书,为国家强大、为中华崛起”。

“我要学经济管理,将来我管理一个企业,一定不会亏损”。

“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,自己具备较高的素质,将来即使下了岗也能很快转岗上岗”。

“我只有好好学习,才能报答父母的艰辛,学校和同学对我的资助和关心”。

高三一班的张鹏、张伟同学对记者说,用一个星期天搞社会调查,不是浪费时间。相反,对自己是一种激励,产生了一种动力。

(新华社供本报专稿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